“用过硬的引航技术赢得世界尊敬”
一则来自中工网的消息。引发了读者们的思考。
“28浮附近的进口挖泥船!海沧出口船叫!”
“挖泥船听到!请讲!”
“挖泥船,你好!我们绿灯会!”
“好的,绿灯会!”
“通话完毕!”
第二届全国十佳引航员、厦门港引航站高级引航员黄炜一边拿着望远镜观察船的显示灯号,一边举起对讲机进行呼叫。
一年365天,黄炜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驾驶台上和海图桌前;每年,他引领船舶近500艘次,各种大型、超大型船舶及困难船舶作业不计其数。
7月29日,黄炜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紧张、责任重大、国家荣誉。”
船舶引航是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引航员在驾驶台上的每一句口令都关系着被引船舶的安危,影响着港口生产,一个小环节的错误或疏忽就可能铸成大祸。”厦门港引航站站长陈伯雄说。
厦门港地处福建东南金门湾内、九龙江出海口,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近年来,厦门港港口规模发展迅猛,到港船舶日趋大型化,但锚地、航道建设相对滞后,管理也有待完善。每到渔季,成群结队的渔船往往侵占港区、航道,给船舶引航尤其是夜间引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风险,增加了引航员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
2009年8月9日,满载铁矿砂的外籍大型散货船“好山”轮(英文名'WELL MOUNTAIN',总长278米,吃水17.5米)靠泊厦门港海沧7号泊位。10日晚,因“莫拉克”台风逼近,所有在港船舶必须紧急出港避台。
抢卸货物,“好山”轮仍有15.8米吃水,而海沧航道的基准水深是-13.6米,必须乘潮出港。23时40分,黄炜趁着涨潮冒雨登船引航。大船解缆后在首尾两条拖轮的帮助下开始调头离泊。当船身转过大约90°时,意外发生了——机舱紧急报告:因高压油管爆裂,主机完全失控,无法正常启动!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7号泊位调头区宽度仅500多米,下方的8、9号泊位外档为水深-10米的浅水区,此时,与码头打横的船身正承受着大约2节的涨潮流。
“抛右锚2.5节落水刹车。”黄炜果断向船长发出指令,“控制好船位。”在两艘拖轮和右锚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好山”轮缓缓地掉转庞大的身躯,驶出港口。然而,因为下雨,海水很快就转流落潮了。“地处九龙江入海口的海沧港区一旦转流,退潮流速将很快达到2节以上,随着潮位的下降,港区及航道的水深很快将迫使‘好山’轮搁浅。”黄炜有些着急,必须抢在极限潮位前安全驶抵鼓浪屿南侧较深的应急锚区,此时距离退潮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
航道宽度只有250米,仅靠两艘拖轮的协助将这艘无动力的重载大型散货船顺流出港,困难和风险可想而知。在征得船长和VTS的同意之后,黄炜决定先将失去动力的“好山”轮带到鼓浪屿南侧抛锚抢修。
一路上,黄炜小心谨慎地控制着两条拖轮顶推的力度和角度,配合用舵,尽量将船速控制在3节左右,终于在凌晨2时前将大船带至鼓浪屿南侧的应急锚地,并准确地在狭窄的锚地中间找准了锚位,顺流掉头抛锚。
3时10分,机舱回复,经过抢修,主机可以使用微速前进。虽然此时风雨更加狂暴,海面浪涌已经很大,但是为了船舶抗台安全,黄炜不得不下令起锚,并在拖轮的护航下,坚持将“好山”轮带到了开阔的青屿外侧水域。
望着驶离的巨轮,天色已然微亮,黄炜一夜未眠,身上也被雨水和汗水打湿了。这样的夜间引航,黄炜早已习惯,“用过硬的船舶操纵技术赢得世界的尊敬,这是我的追求。”
据悉,2010年,黄炜荣获福建省交通厅颁发的“最佳引航员”称号;2011年,其参与的“达飞利波拉”轮搁浅事故抢险行动获得厦门市政府“有功集体”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