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在表生条件下的次生富集
研究长江中下游铁帽型砂金矿,得出这样的看法,在有含金地质体的前提下,只要构造相对稳定、气候和水化学条件下适宜的地区就可能有金的表生迁移、沉淀和明显的次生富集。
笔者在观察江西省瑞昌县高丰铁帽型金矿时候,如图发现,泥土系上统五通组含粒砂岩中的含金量为0.064-0.09g/t,次生富集后的金含量为3.79-4.56g/t,最高达520-588g/t。安徽省铜陵县桃园铁帽型金矿床,受构造控制非常明显。原岩中含金0.45g/t,次生富集后含金量可达5.63g/t.次生富集亚带中的金含量比原生硫化物亚带中的金含量要高出几倍至几十倍。桂东桃花金矿氧化带和次生富集带中的金多为显粒金。而原生矿中的金则多呈显微粒金。
发现有为数不少的金粒与褐铁矿连生。镜下观之,褐铁矿由水针铁矿、水赤铁矿、硅质及粘土矿物组成。在褐铁矿中见有褐铁矿连生,水针铁矿、水赤铁矿的裂隙,孔隙及孔洞中,见有2-3um呈乳滴状的金粒集合体及带有个别晶面的自行一半自行金粒。上述现象表明:这些金粒是次生富集带的产物,在金粒中既有原生金粒也有次生富集带中增生的次生金粒。
永晨工作人员在黑龙江、新疆、陕西、内蒙古等砂金矿去中取砂金金粒进行了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硬度测定和镜下观察。结果发现;Au1号样金粒的核部金成色高,边部金成色低,其他各样品有与此相同者,也有与此相反者。金粒的不同部位硬度各异,但也有相同者。同一个金粒的外部与核部的反射色也各有不同,在Au1号样品中见多了硫钴矿的包体。所观察到的金粒皆有石英石体或与之连生。在金粒的表面见有擦痕、溶蚀孔、粗糙等被搬运和溶蚀的痕迹。这些现象表明:部分金粒是原生的,部分金粒是次生富集带中,通过溶液沉淀而增生的,部分金粒则是在次生富集带中,以物理聚集的方式而使金粒由小变大。
各时代的含金地质体中,经风化剥蚀后形成碎屑堆积--砂砾岩、砾岩。中生代的砂砾岩、砾岩,尤其是第三世纪以来的砂砾岩、砾岩中,皆有可能有砂金的富集。
更多内容永晨淘金船小编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