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晨”教您如何估算沙金矿品位及储量
砂金矿品位和储量,无论是专业地质部门,还是私人,都无法提供一个非常精确的结果。深埋在地底下的东西,谁能说的清呢,尤其是砂金由水动力形砂金矿,往往是条带状,串珠状,透镜体,鸡窝状,更难精确定位。
砂金矿现场品位和储量的估算很重要。尽管这种估算有时候偏差很大,但砂金矿初探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有时候,基本就是最终的探矿结果。不同类型的矿,估算的方法也尽相同,和探矿者的经验密切相关。我下面只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先说品位。砂金矿品位有三种:平均品位,富矿层品位,贫矿层品位。平均品位是指剥离覆盖层以后直到基岩底板或绝缘层(或者包含覆盖层),整个矿砂层的平均品位,用 g/m3表示。富矿层品位指最富集的那一层矿砂的金品位,这种富集层有薄有厚。贫矿层品位指,除富矿层以外的矿砂层的品位。
其实,对现代大型机械化开采来说,有意义的只有平均品位这个指标,剥离覆盖层以后,不管是贫矿还是富矿,所有矿砂都要进行洗选作业。而对于以前的私人洞采,富矿层品位才有意义。现在很多人在谈论某金矿的金品位的时候,经常听到说某某金矿品位有十几克、几十克甚至上百克,扣除以讹传讹的虚假成分,一般那是指富矿层品位。这种富矿层矿砂量一般都不大,即使品位高,被覆盖在上面的覆盖层和贫矿层稀释以后,品位急剧下降,储量也有限。千万不能用这个来衡量整个金矿,没有意义,也容易误导误判。
砂金矿初探阶段,主要依靠探矿者对样品的直观评估。而这一点,几乎都依赖于探矿者的经验。我想谈谈我的经验,主要希望让那些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的人,不必再在这条老路上枉费时间精力重复我这十几年的老路。更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验证一下,说的对,勉励一下,说的不对,批评斧正。
不同类型的矿,相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矿,相同地区不同地段的矿,直观评估的尺度也不一样。最容易判断的是冲积型砂金矿,阶地矿,河床矿,河谷矿。这种矿,超微细金不会沉淀,大粒金也无法靠水力远距离搬运而来,所以,金粒形态比较统一,容易定出统一的评标准。这种矿样,样品按 10 升取,用淘洗盘淘洗以后,如果仅仅能看到 1 粒金,一般可以代表 0.05g/m3左右的品位,民间说法“一点两点莫搞,三点四点还好”,就是说,一点两点对应的品位只有0.05----0.1g/m 3 , 这 种 品 位 风 险 很 大 , 没 什 么 搞 头 , 三 点 四 点 对 应 品 位0.1---0.2,已经有实用价值,可以开采。而对于小型冲积矿,由于距离金源不是太远,金颗粒形态不同于大江大河里的金形态,按上面的经验值估算品位,一般都偏小一点,也就是说,同样的样品,同样 1 粒金,品位应该略微超过 0.05g/m3。
而其他类型的矿,就不能简单套用这种经验。比如有些洪积矿,金颗粒粒径相差很悬殊,有大粒金甚至狗头金,仅仅依靠很少量的样品,有时候,评估品位偏离太小,有时候,偏离太大,原因很简单,样品里有 1 粒颗粒较大的金,以此得出的金品位会很大,而实际平均品位并没有那么高;或者,样品里根本没看到金,那么,品位就是 0,而实际平均品位显然并不是 0 。对这样的矿,我们在评估的时候要注意,遇见颗粒较大的金,也不用高兴,没看到金,也不用灰心,我们加大我们的样品数量,取平均值,甚至抛弃品位最大的单个样品。
用我自己对砂金矿的划分原则,砂金矿分为大粒金型砂金矿和细粒金型砂金矿,原本是为选矿设计才这么分类的,后来发现,归纳品位估算也有点用。只是,还需要细化一下。我们暂时可以再次细化为:巨粒金,大粒金,冲积金(细粒金),超细粒金四种。这里的巨粒金,指矿砂中有腰围超过 20mm 的巨大金块,但也有细粒金;大粒金,指最大金粒腰围在 10----20mm;冲积金(细粒金),指金粒腰围在 0.5----10mm;超细粒金指最大金粒腰围在 0.5mm 以下,大部分金粒直径都小于 100 目的细粉金。无论从金的成因划分还是从金的赋存状态划分,每一种金矿(冲积矿除外),都可能含有巨粒金、大粒金、细粒金和超细粒金,但不同地区的矿,含量差异极大。
巨粒金、大粒金一般在残积矿、坡积矿,洪积矿,支谷矿中,都距离原生矿源非常近,真正的冲积矿,滨海滨湖矿,几乎不会有大粒金更别说巨粒金。细粒金,每一种类型的矿都有,但绝大多数冲积矿只含有单一细粒金和少量超细粒金。这也是“1 粒 2 粒莫搞,3 粒 4 粒还好”这种经验能成立的根本原因所在,用这种经验,估算其他类型的矿,偏离值太大。
超细粒金,每一种矿都含有超细粒金,由于金颗粒太小,都是“漂浮金”,很容易随水土流失,只在残积矿和坡积矿中赋存较多,但非常难以选出,而且品位也很低。勘探中如果遇到这类金矿,千万不能按照冲积矿的经验来估算品位,这种矿取样,几乎每个样品中都能看到大量的非常细小的金粒,少则 1 粒 2粒,多则几十粒,如果我们按照冲积矿的标准来估算,每一粒代表 0.05g/m3 ,那将大大高估了该矿的品位。内蒙古某金矿,山沟里就有这种矿,该矿就在大面积的岩金矿和矿化带范围内,属于残积矿和坡积矿,细谷矿,风化的金矿石,
解离出超细粒金,而该地区干旱少雨,没有大量的长流水,金粒能就地堆积,或随少量地表水移动而形成坡积矿和支谷矿,看着有金,品位“似乎”也不错,但真正投入设备生产,几乎都赔钱,原因有二:一是矿品位本身就不高,二是所用设备选出率太低,难以有效捕捉超细金。但再往远一点的地方,就有细粒金矿,采选比较容易,是主要的砂金矿区。可能是因为,原生金矿风化以后,解离出了金,虽然大多数是超细粒金,但也有一部分细粒金,一起随河水洪水被冲到远一点的地方,在水文条件适当的地段,超细粒金被水继续冲走,不沉
淀,稍大一点的细粒金才能沉淀,形成砂金矿。我们把金矿划分成四种粒级类型,目的也是想初步用它来评估金矿的品位和储量,注意,只是“初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样品中金粒的大小形态,结合地形水文,确定矿的成因,赋存状态,再结合民调,修正我们的评估数字。
怎么样看样品?从下面几种情况考虑:
样品中金粒表面光滑,金粒细小,多呈现鳞片状,褐色包膜没有或极少,没有金石共体(金包石或石包金),这表明,矿区距离原生点较远,金经过长距离的搬运,摩擦。如果金粒颗粒比较均匀且较小,距离原生点越远。这是冲积矿金的基本形态。结合实地地形水文,可以给出比较可靠的评估结果。
样品中,金粒表面粗糙,有时候部分金有褐色包膜,金看起来比较脏,甚至有金石共体现象,这表明,金矿距离原生点距离较近,金磨蚀较少,甚至有一部分还未完全解离。这预示着,该金矿可能含有巨粒金或大粒金。这种矿最难评估。想要得到比较准确一点的评估结论,就要加大取样量,加大取样范围和密度,除此以外,我还没发现更好的方法。
很多岩金矿都是石英型氧化矿,所以,石英(白石头,也叫马牙石)也成为砂金矿的一个特征点,但仅仅是一个依据,而且用在残积矿,坡积矿,支谷矿较多,对大型冲积矿没多大意义。而且,很多砂金金是不行的,白石头只能做一个参考。
样品中的黑沙情况,也能反映一些情况。黑沙必须是重沙(磁铁矿,钛磁铁矿,锡砂矿,金红石等重矿),和砂金一样,也依靠重力沉淀。 对大型冲积矿而言,由于矿源面积巨大,总会有黑沙矿源点,所以总会有黑沙,如果我们取样点,看不到多少黑沙或根本没有黑沙,那么,一般就可以肯定,这个取样层点是不含金的,不是沉淀层,说明这个取样点不是矿层。黑沙的颗粒大小也能说明一点情况,颗粒较小的重沙比颗粒较大的重沙,更好,黑沙多比黑沙少好。但很多金矿,并没有或者黑沙极少,所以也不能说有黑沙的地方就一定是砂金矿,同样,黑沙也和白石头一样,它和砂金没有数学上的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正做一个重要参考。
砂金矿的平均品位意义非凡对大型矿而言,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平均品位。千万不能以某个取样点的品位而沾沾自喜,自欺欺人,任何区。对小型开采或手工开采,找到这种巢状体富集带,那是大好事,但大型机械化开采,只能依赖平均品位。
河道沙洲堤岸,一直是砂金矿最主要的成矿区。能不能成为砂金矿,不能仅仅靠表层重沙取样就能确定。有的河道,随手淘洗石缝里的沙子就能看到金,但也不能说,这个地方一定就是砂金矿。很多河道,尤其是一些水流比较大的河道,表层有金,但深层反而很少。
砂金矿一般的成矿规律就是,越靠近底部基岩,金越富集,80----90%的砂金矿都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用肉眼就可以判断出富集矿层在什么位置。依据就是,矿层总是有较大砾石,砂,沙,还有泥,尤其是红泥。但也有例外,有的洪积矿,没有韵律层,整个矿体搅拌混杂为一体。很难说底部就比顶部富集;有的矿形成顶部富集底部贫矿的“铁帽”矿,象一些红土型淋滤富集作用形成的砂金矿;有的形成“悬胆壮(悬瓶状),矿体好像悬挂在沙层里的电灯”泡一样,孤悬空中。